专业研究
邦盛研究|《哪吒》系列电影中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影像诠释与现实启示
2025-02-19

《哪吒》这部系列动画电影,通过李靖夫妇与哪吒的亲子关系,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家庭教育理念。如果从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的视角,解读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与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,可以发现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教育中的法治精神高度契合。揭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破局之道——以接纳为底色,以陪伴为纽带,以成长为方向。



01 身份认同危机下的接纳式教育


接纳,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,也是爱的应有之意。父母之爱首先是接纳。

李靖夫妇面对魔丸转世的哪吒,并未给哪吒贴“魔”的标签。而是以科学认知破解民众的偏见。哪吒一出生就咬了母亲一口,母亲却依然护着这个魔性的孩子,不为别的,只因为他是孩儿。

当村民集体排斥哪吒时,殷夫人选择以“灵珠转世”的善意谎言重塑其身份认知,这种认知干预激发哪吒的正向自我预期,是心灵成长中的身份层引领。

哪吒就像是现实中的“问题孩子”,说教、规范,不一定能够让他改正缺点,只有接纳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“与众不同”。有一句符合心理规律的话是这么说的:“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可以不改变时,才会真的改变。”因为没有人愿意在被要求下改变。



02 爱是陪伴,爱是看见


母子俩踢毽子的场景是哪吒记忆中不断回味和咀嚼的温暖,也是他心中正向能量的源泉。看到哪吒如此开心,母亲虽然被踢伤也愿意陪伴他。看见孩子,是快乐着孩子的快乐,悲伤着孩子的悲伤,感受孩子的感受。所谓“看见即疗愈”,看见,是深深的爱。



03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但有界限的


《哪吒2》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场面:母亲抱着哪吒说:“娘从不在乎你是神还是魔,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!” 父亲用换命来破天劫,“他是我儿”的宣言,将家族荣誉升华为生命价值的肯定。爱,没有原因、没有条件,只因为他是孩儿。现实生活中亦然,无论孩子做的好与不好,无论孩子是否优秀,父母都爱孩子,只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,是独一无二的。

李靖对哪吒“不得伤人”的伦理规训,建立基本安全框架,行为边界设定,也是规则意识教育的雏形。父母刚柔相济的教育模式,托举了哪吒魔性中的正向力量。爱,既无条件又不失规则和引领。



04 教育应注重能量引导而非本质否定


混元珠的善恶同体隐喻人的本身,人的潜意识层面也是黑白同体,心性的成长最终修炼的是合二为一。

将破坏性行为转化为降妖伏魔的实战训练,实现负能量转化。因为,若从问题的角度看都是问题;若从资源的角度看也都是资源。放下缺点,放大优点去正面做建设,缺点的占比就会越来越小。



05 好的教育是尊重和放手,让花成花、让树成树


“父王只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,但现在看来,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,未必全对。你的路还需要你去闯,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!”敖丙父亲的这段话正是基于对孩子的信任,是尊重。让孩子成为他自己,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和期待强加给孩子。当敖丙穿上万鳞甲,背负龙族命运时的黑化就是真实写照。

哪吒“我命由我不由天,是魔是仙我自己选”,非常像叛逆期的孩子。叛逆的根源是控制。孩子小没有能力的时候会对控制说“YES”。随着年龄的增长、能力的提升,他需要活出自己,需要自主,这时候会对控制说“NO”,需要自己主宰命运。

真正好的教育,不是给孩子设定框架,而是给孩子托举和支持,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。让孩子活出自己生命的绽放。



结语


《哪吒》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简单的亲情歌颂,构建了包含认知重建、行为矫正、情感支持、价值引领的家庭教育智慧。真正的教育在于教育者能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潜能,用智慧的爱完成对既定命运的创造性改写。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颁布整三年,家庭教育理念如此深入到艺术、生活等各个领域,值得欣慰。

contact
北京总部
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9号 新中关大厦写字楼A座12层
Tel:010-8287 0288
Fax:010-8287 0299
E-mail:baclaw_bj@baclaw.com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顶部